为什么有了电子支付还需要数字货币?

来自: 玉强财经 收藏 邀请

刚刚听说数字货币的时候,善于动脑的朋友们常常会问:银行卡、手机支付用的不就是数字货币吗?中国的移动支付享誉全球,央行为什么还要搞数字货币呢?数字货币是不是比特币这种没有国家背书的“空气币”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搞清楚三件事情:

一是电子支付与数字货币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是电子支付的运作方式存在什么问题?三是数字货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吗?


(一)电子支付与数字货币支付的根本区别


首先,我们要知道,包括银行卡、移动支付在内的电子支付实际上是银行账户之间的电子转帐,换句话说,电子支付无法脱离商业银行账户而独立存在。所以,你使用电子支付实际上使用的是银行的信息系统,而不是使用的数字货币。

在实际支付中,比如我买了你一瓶矿泉水,用银行卡向你支付了2元钱。银行在我的账户中记上减少了2元钱,而在你的账户中记上增加了2元钱。这些操作都是你我银行账户中存款余额的调整,并没有真实的货币从甲银行跑到了乙银行,或者由我的账户跑到了你的账户。

在电子支付产生以前,银行也提供转账支付业务,所不同的是那时的操作在纸质单据和账本上完成,而现在电子支付的操作在信息系统中完成,底层逻辑没有本质改变。

我们在日常支付场景中,除了电子支付外,还可以用纸钞和金属货币这两种现金直接支付,现金支付可以不依赖商业银行账户独立完成。

同样还拿你我支付打比方。我买了你一瓶矿泉水,把2元钱纸钞或者硬币交到你的手上,你把矿泉水递给了我。我们的交易和支付就完成了,和商业银行没有关系。

数字货币支付就像我们使用纸钞和金属货币一样,所不同的是它的存在形式是数字化的,安放在我们自己的数字钱包中。支付的时候,我只需要操作我的数字钱包,发出一个支付的指令,你的数字钱包就接到了我的数字货币。这里所有的操作就像使用现金一样,和商业银行没有关系。所以,前一段时间,人民银行在介绍即将发行的数字法定货币时,干脆把它定位为“数字纸钞”,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法定数字货币出现之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都可以进行“点对点”直接支付,也就是说不需要通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比特币这些数字货币虽然发行机理、价值生成机制等等方面,与我们法定数字货币存在很大差异,但在支付的时候一样可以脱离商业银行账户,独立进行操作。

不依赖商业银行系统,可以独立进行支付,是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的根本区别。


(二)电子支付的运作方式和存在问题


大家知道,通过银行转账支付比过去使用纸钞等现金支付具有很多好处。

一是携带方便。你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现金,轻松出行,随时支付。

二是使用安全。钱的保管交给了银行,不用担心被抢,也不用担心遗失。

二是核验简单。复杂的核验工作实际上由银行完成,不用你自己去验证钞票的真伪和数量多少。

但如果你来到银行的后台,才能了解到貌似简单的电子支付其实并不简单。

首先,电子支付对于银行来说不是直接一步支付完成交易,而是支付、清算、结算三步流程。

举例来说,我看中了某商户的一件商品,就在商户的开户行—工商银行的POS机上刷卡100元。工行就会向我的开户行—建设银行询问我的账户里有没有100元钱。建行接到通知后,核验了我的账户确实有100元存款,就通知工行同意扣款。工行的POS机就给了我一张小票,我签字后支付完毕,拿了商品走了。

作为消费者来说,我这个支付已经完成,而对于银行来说,刚刚进行了一半。因为工行在没有见到钱的情况下为建行先行垫付了100元,还需要两个银行之间进行事后的清算。也就是说,信息流在先,而资金流在后,工行要通过与建行之间的清算才能真正资金到账。这个过程就是清算。

工行资金到账后,要扣除相关手续费,才把剩余款项付给商户,也就是说进行结算。到这里,整个流程才大功告成。

其次,银行间的支付清算并不是银行对银行的直接操作,而是必须通过央行及其所属机构或者国际组织的清算系统(跨境支付场景下)完成。这类清算系统不仅包括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也包括有关的组织机构和保障制度。只要是开展支付与汇兑业务的银行,都必须参加这类系统,并且要在这类系统中开立准备金帐户。这类清算系统主要的作用有三个:

一是承担前面描述的银行间支付与转账过程中的对账、清算、结算业务。

二是通过银行集中开立准备金账户,防止出现偿付风险。

三是起到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这类清算系统实际上由一系列信息系统和制度组成,他们之间的具体功能和职责分工也非常复杂,除了银行外,第三方支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不同程度参与其中,我们这里主要是理解电子支付的基本逻辑,就不做进一步展开说明了。

经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电子支付的业务逻辑。

第一,电子支付并不是像我们消费者感受的那样“钱货两清”,而是先形成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商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再通过清算和结算最终平账。这个方法从现代银行业诞生开始就没有改变过。

第二,由于涉及大量的跨主体之间的验证、对账、清分活动,有关债权债务和主体信用的确认变得异常复杂,不管数据本身流动速度有多快,电子支付业务的效率依然受到很大制约。这一点在跨境支付业务上反映得更为突出。

第三,支付清算系统虽然架构在专网上,用户却需要通过互联网接入商户、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支付系统,整个交易支付体系不得不面对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即:越封闭越安全、越开放越方便)。另一方面,中心化网络和系统的攻击与防攻击是一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关系,因此,支付系统遭到黑客攻击,资金遭到网络盗窃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三)数字货币应用的意义


可以预见,随着数字货币的运用,包括支付在内的金融业务和金融活动,将产生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

第一,普通支付将更加方便、安全、高效和低成本。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银行支付的流程实际上实行的是信息流、资金流分离。而数字货币则是信息流、资金流合二为一,也就是说我们在传递数字信息的同时,实现了资金的转移。在加密技术的支持下,核验、对账这些环节完全被去除,效率大大提高。

数字货币支付是点对点的行为,不需要银行作为中介。它类似我们用纸钞或者金属货币进行一对一的交割,并不需要银行最为中介提供转帐服务。这样,不但方便了消费者使用资金,而且不必支付相关的中介费用。

数字货币采用分布式网络和系统,抗攻击性更强。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系统,依靠众多节点维护,黑客攻击失去了具体单一的目标,这使得安全性大幅提升。

第二,资金保管与汇兑将私人化。

此前,我们普通人除了持有少量纸钞和金属货币,相当一部分部分货币资金需要存入银行。这主要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一是大量现金放在身上或者家里不安全,存在银行可以防抢防窃。二是如果有投资的机会,购买理财产品或者证券时汇款转帐比较方便。而随着数字货币的应用,存款在银行就没有必要了。持有数字货币钱包只需要掌握密码,与银行卡一样安全甚至更安全。投资操作也无需通过银行,可以灵活进行点对点的资金转款。

在外汇兑换方面,虽然目前的数字货币交易所问题多多,但它已经为我们描绘出未来换汇业务的新图景。数字货币交易所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同币种的兑换市场或者外汇交易市场,参与的主体不是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完全是个人用户。如果各国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也采用同样的逻辑,外汇兑换的个人市场取代机构市场将成为一个趋势。

实际上,银行从事的四大业务中,除了信贷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也就是银行理财)涉及风险和信用识别,不容易被完全取代,另外两项——支付和汇兑都可能因为数字货币的应用而实现私人化。

第三,支持即将到来的数字资产交易。

未来的数字资产将在人们资产构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交易具有碎片化、高频次、点对点的特点,现有的电子支付难以支持,客观上也要求有数字货币与之相配。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为什么说区块链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一节中详细分析。

第四,保护用户数据隐私。

我们今天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大领域:一是政务数据,二是商业数据,三是金融数据,四是社交数据。相比较而言,金融数据按着广度、深度和真实性等方面综合考量,隐私属性最强。而金融数据除了银行掌握以外,又与电商支付数据紧密相关,在实际生活中,最容易造成数据泄露。采用数字货币,将有效降低用户数据泄露,保护数据隐私。

第五,应对即将到来的泛在货币竞争。

我们还要从货币竞争角度,来看待数字货币。在数字货币出现以前,法定货币由于国界的限制,虽然也会在外汇市场承受竞争压力,但总的来说还是内外有别的,竞争有一定限度。但数字货币的强者则很容易跨出国界,像历史上实物货币一样冲击各国弱势货币。

另一方面,一些有广泛用户基础的企业、社区也可能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这些非法定货币伴随着已经得到用户认可的场景,在某些特定领域完全可能让法定货币失去影响。例如,目前全球数字货币交易所主要就是以比特币、以太币和USDT作为基础交易工具的,其中USDT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如果脸书的Libra得以发行,凭借其全球27亿用户的规模,很容易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也不是空穴来风。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率先发行人民币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战略眼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本文作者2020-1-9 16:03
青青
粉丝0 阅读2780 回复0
上一篇:
中国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的深度解析发布时间:2020-01-09
下一篇:
美联储:我们不需要数字货币,但纽约却悄然开始发布时间:2020-01-09

精彩阅读

排行榜

41财经公众号码

扫码微信公众号
给你想要与成长

用心服务区块链创业者/投资者
QQ1541735644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1541735644@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41财经媒体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