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的深度解析

来自: DeFi进化论 收藏 邀请
中国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深度解析


中国是全球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们早已习惯拿起手机以微信支付、支付宝付帐。最近,中国央行还要进一步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发行数字人民币(英文名叫DC/EP),超越瑞典成为全球第一个发行数字货币的政府。


数字人民币准备好了


你肯定已经注意到,数字人民币的英文(Digital Currency / Electronic Payment,DC/EP)意思其实是「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工具的组合」。因此,大家都在问:「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这么发达,政府为什么还要跳出来发行数字货币,甚至推出一款全新的电子支付工具?」


最近,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长穆长春,就在一场金融论坛中说明数字人民币的最新进展:

2014 年的夏天,周小川行长提及央行要研究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当时有很多需要回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要在电子支付已经非常发达的情况下,还要发行央行的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是采取区块链还是采取帐户体系?


这一课题还涉及其他诸多问题,比如要不要支付利息,组织架构如何安排等。逐渐地,央行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也得出一些结论。从2014 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 从去年开始相关人员已经是以「996」的工作状态来进行相关系统开发。现在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不只研发人员得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就连所长自己也亲自到得到平台开了一门课—— 科技金融前沿:Libra与数字货币展望 ——宣传数字人民币这项新政策,他在课程中详细说明数字人民币的三大特性。


数字人民币的三大特性


中国央行的官员为什么要特地开一堂课,解释美国脸书所推出的Libra?原来是Libra激起了中国政府的危机意识,因此数字人民币也有许多向Libra致敬的地方。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货币发行方与交易记帐者从Libra协会变成了中国政府。


一、替代纸钞的「数字现金」


穆长春称数字人民币是用来替代纸钞:

它的功能和属性跟纸钞完全一样,只不过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我们对它的定义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


什么叫具有「价值特征」呢?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帐户就能够实现价值转移」。你想想纸钞就能理解了。你用纸钞进行支付的时候,是不需要帐户的,数字人民币也是这样。


我会说数字人民币是「数字现金」。它虽然是数字形式的币,却拥有现金的三大特征:

  1. 交易即清算
  2. 人人都能持有
  3. 去中心化交易


「交易即清算」是现金的第一项特征,可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像是跨国汇款或刷卡必须等待几天才会到帐。


「人人都能持有」是现金的第二项特征。我们可以把纸钞塞进口袋,但数字支付还是得安装数字钱包。人们只要拥有数字人民币的钱包app,就能接收与支付款项。


「去中心化交易」是现金的第三项特征。双方不用先向中间机构注册并登入后才能交易,而是只要拿出现金就能进行买卖。这有别于目前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或银行汇款,中间机构都能完全掌握交易对象与交易明细。


数字人民币与比特币相同,都是数字的去中心化交易,但是却采取中心化的记帐及管理模式。因此,中国政府宣称数字人民币可以保有用户的日常消费隐私,但又不会让犯罪或恐怖份子有机可乘。


听起来矛盾,但这确实可以做到。交易一旦去中心化之后,就没有中间机构能够完全掌握用户的消费隐私,但这并不代表交易可以完全匿名。像是 Chainalysis 和CipherTrace 这两间数据分析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分析区块链上的公开数据,协助各国政府从一团混乱的数据中找出彼此的关连性,甚至拼凑成一套完整的故事。


中国政府也打算这么做:

涉及洗钱的交易,都是有行为特征的。比如说大量的赌博行为都发生在晚上12 点以后,而且所有的赌博交易都没有零头,都是十的整数倍。一般来说,开头是用小额,越来越大,突然就是没有交易了,那就是输光了,这就符合一般赌博的特征。


电信诈骗也是如此,如果出现大量分散的钱集中到一个帐户里面,突然又迅速地分散开,消失在很多个帐户里面,这就符合明显的电诈特征。我们把这些交易特征分析出来之后,再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身份比对,就能把后面那个人找出来。


交易都纪录在资料库内,确实很容易分析行为特征。但该怎么知道帐号的实际拥有者是谁?这就得仰赖实名认证。


二、钱包采分级管理制度


数字人民币是由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工具共同组成,两者的关系类似于Libra 与脸书自行开发的Calibra 钱包。


Libra的钱包服务提供商(例如Calibra)有责任替各国政府把关每位用户是否符合使用资格,中国政府也打算仿效同一套模式推出自己的钱包app:

出于反洗钱的考虑,我们对钱包也是有分级和限额安排的。比如说你就用一个手机号码注册一个钱包,那你这个钱包当然可以用,但是级别一定是最低的,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但如果你要能上传一下身份证,或者再上传一个银行卡,就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钱包,如果你还能到柜台去面签一下,那可能就没有限额了。


这是抓大放小。用户可以将钱包和一次性的手机号码相互绑定,但这种假名交易的额度恐怕只够用来买早餐。就像没人会扛着一堆十元零钱去买卖军火,想要用千元大钞就得经过实名认证才行。


大额交易都有实名认证。未来中国政府想查交易纪录,只有要不要查,而没有查不查得到的问题。而且只要多数人都通过实名认证,搭配城市内的监视器、GPS 定位以及对话纪录,即便没有实名认证的人也无所遁形。


三、通过金融机构发放


这点也与Libra 相似。人们并不是直接向Libra 协会买Libra 币,而是Spotify、Uber、VISA 这些Libra 协会的会员们向协会缴纳保证金取得Libra 币之后,用户在生活中直接从这些企业手上取得Libra 币。


穆长春指出:

数字人民币的投放过程跟纸钞投放一样。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户,按照百分之百全额缴纳准备金,个人和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开立数字钱包。


我倒觉得穆长春的这段话,偷偷留了一手。


中国老百姓早已经习惯移动支付,若数字人民币只能透过商业银行发放,普及速度肯定很慢。若参考Libra 的做法,我猜测,除了商业银行之外,就连微信、淘宝、抖音甚至得到这些平台型的企业,未来都可以向中国央行缴纳保证金并取得数字人民币,再转发给大众。


什么时候是最适合的发放时机呢?交易量每年屡创新高的双11 购物节当然是首选,若再晚一点,就是趁着农历新年人们透过微信支付彼此发红包的时候也是个好时机。透过既有的平台发放数字人民币,成效最好而且成本最低。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数字人民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它是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虽然没有中心化机构掌握所有动向,但政府仍然可以从大数据回推每个人的交易行为。此外,数字人民币并不会和既有的支付工具竞争,这些支付工具都将成为数字人民币的钱包,未来人们或许能够用微信支付转帐数字人民币给支付宝。


这是穆长春在课程里指出的支付壁垒问题。


安内攘外的工具


中国为什么要发行数字人民币?我将答案归纳为安内、攘外两个原因,先看前者。根据穆长春所说:

我们看到现在私营的支付机构或平台,会设置各种支付壁垒,用微信的地方不能用支付宝,用支付宝的地方不能用微信,但对央行数字货币来说,只要你能使用电子支付的地方,就必须接受央行的数字货币。


从央行的角度来看,商业或技术的支付壁垒会降低金钱的流通性,不利于人民币发展。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在2009 年比特币出现之前,任何人若想将纸钞数字化,就得建置一套中心化的系统替用户们记帐。用户可以使用哪些服务,就取决于中心化的系统提供哪些服务。而且两家企业的系统通常不互通,导致币也被锁在各自的系统里,降低了金钱的流通性。


但在以比特币为首的数千种加密货币出现后,人们才发现新技术(例如区块链)可以将传统的支付工具拆分为加密货币、钱包。加密货币可以在提供支援的钱包里流动,而钱包则可以内嵌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这就打破了原本技术所造成的支付壁垒问题。因此,数字人民币不仅可以改善纸钞的地理限制以及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还能进一步跨越目前移动支付的壁垒,提升人民币的流通性。


此外,穆长春指出此时发行数字人民币,是未雨绸缪。


数字人民币大量参考Libra的设计。中国的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更清楚表示:「Libra可能导致中国境内交易Libra化、让境内资本透过Libra向外流出,进一步削弱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再对照Calibra负责人在美国国会的证词,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场货币战争。


说到这里,不免有人会想问:「是不是所有国家都该发行数字法币呢?」


可能未必。目前想以区块链相关技术发行数字货币的国家,主要分为两大类:

  1. 国际的经济强权,例如中国、美国(脸书的Libra)。
  2. 受经济制裁国家,例如北韩、伊朗、委内瑞拉。


前者是透过数字货币,争取国际的经济主导权。后者是透过数字货币,躲避经济强权的制裁。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介于两者之间,发行数字货币虽然有安内的加分效果,却没有外在驱动的急迫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本文作者2020-1-9 16:00
青青
粉丝0 阅读4770 回复0
上一篇:
下一篇:
为什么有了电子支付还需要数字货币?发布时间:2020-01-09

精彩阅读

排行榜

41财经公众号码

扫码微信公众号
给你想要与成长

用心服务区块链创业者/投资者
QQ1541735644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1541735644@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41财经媒体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