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央行为什么要推出DCEP

来自: 陀螺财经 收藏 邀请

1.问题提出

2020年4月14日,中国农业银行正在对央行数字人民币DCEP进行钱包的内部测试。DCEP钱包可以支持兑换、查询、扫码、汇款等常见功能,用户可以直接用银行卡兑换成DCEP存储在钱包内。同步内测DCEP钱包、ATM机、第三方支付。


DCEP 首批试点机构将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


初期将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腾讯以及银联七家机构发行。


从钱包内部注册信息来看,首批试点地区包括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深圳。


其试点场景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消费等,触达C端用户。


CBDC验钞、批发端支付结算、现金数字化三个场景是央行数字货币重点探索的方向。

2.DCEP方案及计划

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意思是数字货币电子支付,是数字人民币及其电子支付工具。它和大家钱包里的钞票一样属于法币,即法定货币,是国家通过政府法令使它成为合法通货的货币。

去水果摊上买水果,拿出了手机,向摊主付钱,两个人的手机接触一下(类似扫一扫,没网用蓝牙配对),水果钱就转到了摊主的数字钱包里。手机没有了话费,发现自己的网断掉了,用数字钱包里的DCEP给自己充话费。在某廉价航班的飞机上(廉价航空没有WIFI),空乘人员在兜售午餐: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要买点吃的,但是没带信用卡,也没有网络用不了微信支付宝,别怕,DCEP支付,搞定。即使是在地震灾区,人民只要拿着手机,就可以保证自己的财产安全,而且依然可以便捷支付,保证日常生活需要。境外也可以DCEP支付,这样方便,人民币国际化是不是势不可挡飞感觉?

(1)DCEP业务模式要点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的作用是取代M0。

M0、M1、M2等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0是流通于经济系统的现金,纸钞和硬币。

央行对DCEP的定位是替代M0,如此定位央行解释是,基于商业银行账户的M1和M2已实现电子化或数字化,没有必要用数字货币再次数字化。

其次,沿用现行央行-商行双重架构。

DCEP采取的是双层投放和双层运营体制:上层是央行对商业银行,下层是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对普通百姓。

具体如下: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户,按照百分之百全额缴纳准备金,个人和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立数字钱包。

双层结构是因为,由央行背书的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等级高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可能出现“存款搬家”,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能力,避免“金融脱媒”,同时有利于充分利用商业机构现有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通过市场驱动、促进创新、竞争选优。

现在中国的贷款发行机制,一直实行的都是央行-商行的双重架构。一旦央行直接面对企业,商业银行的所谓“货币乘数因子”(也就是通过一定存款准备金而发放倍数贷款的能力)就会消失。央行不针对C端企业和个人用户,DCEP不会有利息,央行系统对于商业银行系统没有排挤效应。

再次,DCEP借鉴UTXO的账户松耦合模式。

目前非现金支付工具如传统的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等,都是基于账户紧耦合模式,无法完全满足公众对离线、匿名等支付服务,不能完全取代现钞M0。

UTXO是典型区块链技术,中本聪发明的,余额管理模式。松耦合模式就是先在商业银行账户转账操作,最后在央行总账户里平账,类似Tether在USDT发行兑换中的作用。

最后,双离线支付结算。C端用户断网也可转账(用蓝牙),而且无需账户,匿名的,十分方便。不排除SIM卡带钱包。

像现金一样的无网支付就是双离线支付。双离线支付目前的应用已经逐渐开始成熟。比如当前智能公交刷卡机普遍采用的就是闸机、手机双离线二维码支付技术,支付时间保证在0.3秒内完成。

支付宝官方对双离线支付给出的解释是,如果双方都离线,就先记账,等能做安全验证时再扣款。而DCEP是中心化账本模式,显然是可以做到先记账再扣款的双离线支付的。因为是先记账再扣款,所以基于安全考虑,双离线支付主要用于小额支付,符合DCEP的定位。

DCEP还不是稳定币的概念,稳定币是1:1左右兑换,又波动;但DCEP就是人民币,永远是1:1。DCEP跟支付宝、微信支付也不一样,它有无限法偿性,支付宝、微信支付是支付工具,不是货币。

(2)DCEP技术模式要点

第一,一币两库三中心:

“一币”即央行数字货币,是由央行担保并签名发行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

“两库”指数字货币发行库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前者是中央银行在CBDC私有云上存放CBDC发行基金的数据库,按照中央银行的现金运营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后者是商业银行存放CBDC的数据库,可以在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也可以在CBDC私有云上,遵循商业银行现金运营管理规范。

“三中心”则包括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

其中,登记中心记录CBDC及对应用户身份,完成权属登记,并记录流水,完成CBDC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消亡全过程登记。其主要功能组件分为发行登记、确权发布、确权查询网站应用、分布式账本服务几个部分。

第二,DCEP用到哪些区块链技术?

目前央行的方针是技术中性,不干预商业机构的技术路线选择。而且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采取的是赛马模式,在自愿的前提下,各家银行先行先试,未来哪家试行好,不排除直接采用该模式。

央行DCEP是联盟链,这样能够满足最低满足30万TPS的要求(公链就很难达到)。同时,联盟链国家强力机构来监控,也解决支付安全问题,比如“双花”问题、伪钞问题。

双层架构实际上就是类似波卡(Polkadot)母子链架构。双账户有类似比特币闪电网络模式。

按照央行已经发布的信息,DCEP确定采用的区块链技术是比特币的UTXO模型,也就是用的非账号模式,所以预计会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

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把存款/现钞和DCEP做兑换发行(Tether的角色),并向央行100%缴纳准备金,所以估计会有智能合约技术。

第三,技术准备:全流程专利申请完毕。

2月20日央行DCEP全流程专利申请完毕,包括生成、流通和回收。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申请了65个专利,央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申请了22个。央行正式发布《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附全文)


2月25日,央行发布了《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JR/T 0184—2020)。工信部4月13日通过其官网发布《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公示,对第一届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进行了公示。

(3)央行在数字人民币有长期准备

2014年初,央行就组建了一个专家研究团队,以讨论所需的监管框架或国家数字货币。


2016年,国务院将区块链写入“十三五”规划,强化战略性前沿技术超前布局。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成功测试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2017年12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挂牌。


2018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还出资设立了“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为“金融科技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金融科技相关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

2018年8月28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学、江苏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南京金融科技研究创新中心”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南京)应用示范基地”揭牌。


2019年8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和移动支付应用”。


2019年8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去深圳与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见面,落实人民币国际化、开展数字货币研究等方面先行先试。DCEP真正开启。


2019年10月24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2019年11月28日中国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DC/EP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细节有待未来进一步披露。总书记讲话后,DCEP提速了。


央行官网2020年4月3日公告,当日召开的2020年全国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稳妥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坚定不移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新冠疫情后,数字货币没有停顿。DCEP是重要的数字基建,也是国家金融安全的保障。


2020年4月14日,中国农业银行正在对央行数字人民币DCEP进行钱包的内部测试。我们说“新冠后DC/EP提速”得到验证。


2020年4月15日,央行发布最新推文《学习密码法,筑牢安全防线》,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密码是保障金融网络安全,以及支撑金融创新的关键技术和有效途径。


央行曾预计2020年10月份推出。

4.数字人民币CBDC会有哪些影响和挑战?

(1)央行货币自身变化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货币在总体货币总量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自2003年以来,我国央行货币与M2的比率下降了5%,印度下降了7%,欧元区则下降了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央行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难道说,钱在经济中的重要性降低了?显然不是。而是,我们通常意义上定义的“钱”,变成了很多其他的形式。

譬如,有人把法币换成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或者,有人使用各种积分、通证等等来进行经济活动,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私人数字货币"。它们不合规,但是起到作用。

譬如最近有报道说,现在因为很多企业的资金链紧张,很多企业开始用“白条”来作为交易手段,甚至以物易物。

央行希望通过主动研究、发行数字货币,来确保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避免其他“私有货币”的影响。

(2)现有商业银行体系

传统的金融机构的技术体系,依赖于中性化的、基于账户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在过去非常有效,但是现在,要适应数字货币所带来的庞大的交易量、点对点交易的可能性,还有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异常交易行为的检测和分析,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每个银行都是自己处理自己的用户。央行对于M0,把钱印出来就完了。现在等于,央行要去管理全中国所有的现金的数字化交易,就目前而言,是说依然会通过商行这种双重架构,但是数字化、可编程化的交易方式意味着所有信息都可以从上到下贯通(而不是像现金一样无法记录)。

(3)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影响

DCEP与支付宝、微信支付最大的区别是,DCEP就是货币,支付宝、微信支付只是账或者支付工具。DCEP有无线法偿性。如果你去买东西拒收,可起诉收钱人,强制执行。而商家拒收支付宝、微信支付则合法。

DCEP支付实现了离线支付,DCEP的支付只需要两个手机碰一碰就可以实现转账。即使你的手机没有网络、没有信号,只要你的手机还有1格电量,依然可以成功支付。这个离线支付虽然只是离线和在线的区别,但是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个比微信和支付宝的扫码支付要便捷。

DCEP数字钱包,不需要绑定银行卡账户,DCEP和微信支付宝的区别之一是它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便可进行支付,当然如果你想往数字钱包里存钱肯定要绑定一个银行卡,但是未来公司是可以直接给你的数字钱包ID支付DCEP作为工资结算的,不需要经过银行。

DCEP满足了匿名支付的需求,现在的老百姓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匿名支付的需求的,比如在某宝买一些个人隐私的东西等等,某宝还是做不到匿名支付的,虽然购物备注是匿名,但是付款的时候你的付款信息还会显示在店家会计那。

DCEP可以跨App使用,不像微信支付、支付宝一样设置支付壁垒互不支持。

微信支付宝是商业银行结算,不是央行结算。DCEP是央行结算。举个不恰当的栗子,如果微信支付宝结算的商业银行破产了,而微信支付宝内有没有购买财产保险的话,那么里面的资金就得不到安全的保障。

我们在支付宝中存的余额,有时候会附带一定的利益,譬如积分、优惠啥的,我们可以理解,这就是添加了支付宝性质的特殊币。DCEP出来后,支付宝、微信支付可绑定DCEP,而且可以有利息,还是有操作很大空间的。

(4)监管机制

在资金流动性受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机制不敢说是最严的,也是非常严格的。那么对于数字货币,如何有效的监管,相应的法规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正式的法规可以参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可能要做一定的调整。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也可能会对其快速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

(5)国际挑战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在金融科技,在数字货币领域,央行不去抢先,别的货币内至于其他国家的数字货币,会抢占市场(在数字货币领域大家可以看到USDT、USDC这样的稳定币的作用,虽然差别很大,但是它们的确加强了美元在数字货币领域的主导地位)。

我们国家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技术上做到了世界领先,很有可能DCEP是世界上第一家具有法币属性的数字货币。

(6)技术挑战

目前的区块链技术无法提供30万/秒的TPS,所以如何实现,还是未知数。Libra就更不要说了,承诺的TPS是几千。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5G的到来(平均速度达到1Gb/s,是4G的十倍以上)和网络架构的改进,我们可以看到技术方面的改进。应用和技术,交相辉映,互相推进,所以CBDC这一步,是对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数字人民币没有预设技术路线,特别是没有强求用区块链技术,是因为区块链技术本身还不成熟。从技术上无法满足其要求(全中国的现金交易,要实现交易上链+验证+写入区块+防攻击,无论是BFT、POW、POS、DPOS、或者BFT+DPOS,目前都无法满足)。

KYC

出于反洗钱考虑,对DCEP数字钱包有分级和限额安排的。按照穆长春在得到课程里的说法,DCEP钱包是可以和手机号、身份证、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码注册的钱包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上传身份证或者银行卡可以获得更高级别;柜台面签最高。

UTXO具体怎么和手机号、身份证、银行卡绑定,这方面信息还需要等待央行进一步披露。

银行挤兑

和现钞一样,DCEP并不是100%准备金率的,商业银行是按照准备金率向央行缴纳准备金的。如果遇到金融危机或者说银行遇到挤兑问题,DCEP同样会设置一些门槛,兑换现钞,小额的直接取没问题,但要兑取大额现钞,比如50万,需要提前预约。

智能合约

按央行官员的表态来看,除央行、商业银行、支付机构这些节点兑换、发行DCEP可能需要用到智能合约,对普通用户加载智能合约持审慎态度。

(7)链币圈

央行是把加密货币,利好链币圈,但是竞争关系。正规军入场先剿匪,有一定道理。

CBDC是央行在面临数字经济时代的各种挑战,所迈出的第一步。这并不是终点,甚至都还不是起点,只是一个探索性的方向。不过,DCEP是不能取代现钞M0的,因为DCEP没有智能机的人显然是用不了的。周小川也曾说过,实体货币和数字货币有可能会长期共存。

5.大众如何操作?

未来,普通民众获取央行数字货币的方式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到银行开通一个数字货币的钱包,直接拿着手上的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换成数字货币(柜台办理)。

第二类是直接拿现有账户上的钱,用网银在线购买,类似于把银行账户里的钱,转到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线上办理),不同的是现在是吧银行账户里面的钱,转到CBDC账户。

第三个是直接在场外交易(OTC),我转给你,你转给我,或我有什么东西要卖,明确只收数字货币。

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三种形式的支付,网银、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用户将钱放在何处取决于用户。

C端用户大概率是App。对用户来说,甚至不需要跑到商业银行去,只要下载App注册一下,就可以用来收付款了。

发行登记进行CBDC的发行、流通、回笼过程及权属记录;确权发布将发行登记的权属信息进行脱敏后异步发布到CBDC确权分布式账本中;确权查询网站依托分布式账本面向公众提供在线权属查询服务;分布式账本服务保证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CBDC权属信息的一致。

业务由底层客户发起,客户申请兑换CBDC并将其托管至代理运营机构(如正在测试的农业银行电子钱包)。代理运营机构记录客户托管CBDC的明细账本,为每个托管客户单独建立明细账。代理运营机构收到客户兑换并托管CBDC请求后,在收取现金或扣减客户存款的同时,将等额CBDC记录在该客户明细账下,然后向中央银行缴回现金或扣减存款准备金,并以批量方式混同托管至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记录代理运营机构的总账本将与代理运营机构的明细账本构成上下两级双账本结构。当同一家代理运营机构的客户之间发生CBDC支付时,只需在该机构的明细账本上变更权属,无需变更中央银行总账本。当发生跨代理运营机构的CBDC支付时,首先由相关的代理运营机构交互处理,在各自明细账本上完成CBDC的权属变更,然后由中央银行在总账本上定期批量变更各机构总账。

此次测试的CBDC可能采取了类似联盟链中闪电网络的结算方式,中央银行记录代理运营机构的总账本类似于“主链”,大多数支付和转账都会发生在代理运营机构的明细账本构成的“链下交易网络”中,只有在跨代理运营机构进行支付时,才会将交易“上链”到央行的总账本上。

这种模式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所有在代理运营机构内发生的交易都是“链下”的,不需要在央行的总账上进行结算。这就意味着这些交易可以通过类似于“智能合约”的方式快速执行,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央行不对底层客户单独建档,也就是说,普通公众不在中央银行“开户”,降低了中央银行的服务压力,使得建立一个覆盖全国14亿人口的数字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从截图中的“兑换数字货币”一点来看,M0(流通中现金)并不会全部转变为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最终用户并没有“发行”的概念,而是“兑换”的理念,是手里有多少现金,有多少存款,就能兑换多少CBDC。因此,CBDC并不会引起超发的风险。

6.新冠前提下各国央行CBDC提速

没想到央行数字货币这么快就要跟大众见面了。2020 年将是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元年。

2020 年2 月,瑞典开始测试其央行数字货币项目e-krona;


2020年3 月,法国央行发布了申请央行数字货币“实验”的申请书,旨在更好地了解其风险和机制;


2020年4月,韩国央行4 月份宣布,已启动长达 22 个月的 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计划,打算2021年全年试点。

更早之前,美联储主席表示已经在研究,但是尚无推出数字美元的计划;欧洲央行推出了PoC项目EUROChain;

IMF总裁将数字货币列入该组织2020年重点任务;国际清算行召集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多国央行开展案例研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本文作者2020-4-17 18:03
青青
粉丝0 阅读32017 回复0
上一篇:
与“炒币”无关!央行数字货币内部场景测试发布时间:2020-04-17
下一篇:
全球23家电信巨头布局区块链、数字货币发布时间:2020-04-17

精彩阅读

排行榜

41财经公众号码

扫码微信公众号
给你想要与成长

用心服务区块链创业者/投资者
QQ1541735644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1541735644@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41财经媒体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