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数字经济时代,我国要大力鼓励创新并掌握主导权

“我国是算力大国,但也是算法弱国,未来,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掌握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主导权,在数字经济的关键领域,建立全球竞争优势。”12月26日,由中原银行与《财经》杂志主办的数字经济与商业银行转型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出席并发表了《数字技术变革可能重构金融模式》的主题演讲。

| 区块链爆发时代已来!将重构技术架构,再造商业模式

李礼辉首先从定义角度对数字交互进行了简单介绍。他表示,区块链技术理论上具备的分布式、端对端、开源式、多中心的特征,有可能重构技术架构,再造商业模式。

在谈到区块链的适用场景时,李礼辉最先提到了在交易环节的应用,他表示我国区块链金融的研发,大多采用多中心联盟的分布式共享账本架构,同时具有高并发、多平台以及可靠性、安全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数字交互,可能打造零距离弱中介的经济架构。

“目前区块链在金融上的应用较为充分,实验性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就,包括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以及部分监管科技的应用。”他表示,这在上海市口岸办、上海海关、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药监局联合中行、工行、建行、农行、交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落实。

在交易对手多、交易环节多、管理链条长,同时理想程度比较高的场景中,区块链有特定优势,可以构建一个时空折叠立体交互的架构,有利于信息的并行传递以及管控的并行交叉。在传统的商业信用未能够普及的场景中,区块链可以通过智能合约以算法程序来表达规则,解决交易对手之间的信任问题。

他认为,数字技术变革将重构经济模式。区块链可以加持商业信用的数字信任,区块链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构建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

在李礼辉看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目前并不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但崭露头角的结构性创新,似乎蕴藏变革的力量:第一,可以加持商业信用的数字信任。第二,可以穿透金融中介的数字链接。第三,可以超越国家主权的数字货币。

同时,李礼辉也提到了Libra,他表示Libra对现有货币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超越国家主权,赶超中央银行,跨越商业银行等三个方面。超主权数字货币有可能从根本上重构全球的货币体系。

| 万物互联的数字货币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谈到5G与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万物互联时代,李礼辉表示,互联网时代把机构、人和物联结在一起,这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他预测,2019年中国互联网链接的规模约为30亿,到2022年可能达到70亿,5G以及今后6G的使用会大幅度甚至几何级提高物联网链接的速率。

此外,互联网时代对物权关系、数字资产的价值体的认证需要通过建立一个数字化的信任体系。他认为后者有三种实现方式,第一是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第二是利用大数据挖掘发现信用,第三是利用综合或者集成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有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就是数字货币。李礼辉对此表示,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可能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在技术上要满足超大市场零售业务、高并发的需求;第二个是在制度上要能够实现货币市场的高效运行,同时还要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可靠性与效率;第三个是在使用功能上,成本应该更低。

关于另一种数字货币虚拟货币,李礼辉也提出了两点担忧:第一,虚拟货币是基于公有区块链的社区,高并发的需求很多时候难以满足;第二,没有足够的实体资产做支撑,也没有足够的信任背书,投机性比较重。

李礼辉同时表示,一般机构发行数字货币要真正成为可信任的数字货币,进入大众化的经济生活领域,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可靠机构的信任背书,第二是足够的客户规模,第三是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第四是足够的可审计实体资产做支撑,第五必须要有市场准入。

“一些国家间机构联合发行的数字货币可能对全球未来的发展会是一种重大挑战,第一它可能会成为全球性超主权的货币,第二它作为一个金融的基础设施,可能会从支付清算逐步进入更广的金融领域,包括融资、投资等。”

李礼辉提醒称:“全球性的这种货币发展是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跟现在的商业银行竞争的,有可能会取代商业银行现在的一些业务,所以我想,对于这样一些全球性超主权货币可能会出现的苗头,我们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本文作者2019-12-26 14:29
青青
粉丝0 阅读862 回复0

精彩阅读

排行榜

41财经公众号码

扫码微信公众号
给你想要与成长

用心服务区块链创业者/投资者
QQ1541735644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1541735644@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41财经媒体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